乙肝是传染性疾病,中国是乙肝大国,调查显示,中国有1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但是,相当一部分孕产妇在找月嫂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隐瞒了自己的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份,这就给月嫂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月嫂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判断产妇是乙肝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呢?
护理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是不是护理的禁区?
乙肝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护理时需要注意点什么?
有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自己被乙肝病毒传染的方法呢?
……
有些有经验的月嫂在医院护理期间会仔细观察医用垃圾袋的颜色,一些有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医院会配置黄色的污物袋,这表明,产妇多为传染性疾病,医疗废弃物需要特殊处理。如果你听到宝宝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外,还需要在出生后12 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则表明宝宝是乙肝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产妇可能是乙肝患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时候,你就要做好预防工作了。
很多月嫂一听到产妇或家人中有乙肝患者,马上噤若寒蝉,不敢护理了。是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是乙肝患者就一定不能护理呢?
正确认识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1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或是医务或母婴护理人员,不小心在操作过程中,让产妇的血通过自己伤口进入体内等。
2
母婴传播
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需要指出的是,及时给宝宝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阻止乙肝母婴或父婴的传播,有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3
性传播
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能传播乙肝病毒,故乙肝病毒是血液病毒,在美国乙肝也是一种性病。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
误区
对乙肝病毒的传染,也有不少误区,比如:
误区一:吃饭可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不经肠胃道传播,乙型肝炎不是肠胃道传染病。平时生活中吃饭、握手是不会传染的。
误区二:蚊子会传播
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只能存活48小时,而蚊子吸血的间隔时间在72小时以上,所以蚊子叮咬不会传播乙肝。
误区三:空气可传染乙肝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呼吸道传染,同室工作、交谈不会被传染。
误区四:乳汁传染
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机率很低,如果产妇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新生儿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体内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所以,母亲再哺乳就不会让宝宝感染上乙肝病毒。
基于以上的认知,作为月嫂,如果你护理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是乙肝患者,需要对自己有所保护。
1、 护理伤口或是恶露时,一定要戴手套;如果自己不小心出现了伤口就千万不能让伤口遇到产妇的血液。
2、 一定要自己带个人清洗用品,不要误用患者的餐具或是可能被污染的牙刷等。
作为月嫂,预防乙肝病毒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除了新生儿、婴幼儿以及15岁以下的未免疫人群之外,需要接种的人群还包括:
医护人员;
经常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员;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易发生外伤者。
……
我们认为,月嫂也是乙肝高危易感人群,出于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角度,需要进行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
在接种之前,需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即乙肝五项),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是强阳性者,说明体内已有保护性抗体,不需要再注射;要是乙肝五项全阴,表示从未接触过乙肝病毒,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后,有效保护时间是3-5年,3-5年后,需要到医院检查乙肝疫苗抗体的滴度是否达标,当乙肝保护性抗体滴度小于10时,需要再打乙肝疫苗加强针。
如果在工作中不小心被乙肝病毒感染,要是以前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应在24小时内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有效中和乙肝病毒,一个星期后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
上海小奶瓶母婴 版权所有